记忆像决堤的潮水,带着腥咸的锈味,一寸寸漫过他的脚背、胸口、鼻端。
叶海洋跪在老屋的泥地上,指甲抠进潮湿的土缝,指节因用力而透出青白。
那些疼,像被岁月锈蚀的铁钉,被一只看不见的巨手,一根根敲进他的骨头缝——每一下,都伴着沉闷的“噗嗤”声,血沫与骨屑齐飞。
1978 年的盛夏,知了在公社操场边的杨树上声嘶力竭。
十五岁的他赤脚踩在被太阳烤得冒烟的黄土上,手里攥着一张“高中录取通知书”——学费:九块六。
家里攒下的一瓮鸡蛋在前天被供销社拒收,爹蹲在门槛上,把烟锅吸得“滋滋”响,最后叹口气:“海娃,认命吧,肚都填不饱,读啥书?”
第二天,他跟着爹去公社砖厂报到。
铁锹第一次铲进黏土,虎口被震裂,血珠顺着木柄滑进泥里,瞬间被吸得无影无踪。
傍晚收工,他拖着仿佛灌了铅的腿,回头看见砖厂烟囱吐出的黑烟,像一条笔首的丧幡,把残阳都染成血色。
1980 年 3 月 20 日,他一辈子都不会再忘的日子。
爹在粮站扛麻包,第 5 包压上去时,脸色突然煞白,汗珠滚进领口,像雨砸进旱地。
“胃疼,老毛病。”
爹摆摆手,继续弯腰。
下一秒,整个人首挺挺跪下去,额头磕在水泥地,“咚”一声闷响,像远处传来的丧鼓。
公社卫生所的医生赶来,把听诊器按在爹胸口,又翻开眼皮看了看,摇头:“胃痉挛,打一针阿托品吧。”
针尖推进去时,爹的瞳孔己开始扩散。
等县医院救护车开到,心电图只剩一条笔首的线,像被拉首的鞋带,再也系不上。
娘把仅剩的 37 块 8 毛钱塞进他口袋,铜板碰撞发出清脆的“叮当”声——那声音后来在他梦里回响了几十年。
“去县中医院,拜李老栓,学点手艺,别再扛麻包。”
娘的眼睛哭成两颗烂桃,却再也流不出泪。
县中医院的后院有一口古井,井壁长青苔,像一条绿色的喉咙。
他每天早上西点起床,踩着霜花去井边打水,一桶一桶提到药房,倒进水缸。
手指冻得通红,裂口像婴儿嘴,稍一用力就渗血。
李老栓的烟锅在桌沿磕了磕:“小子,认药吧。”
于是,他白天碾药、晒药、偷看师父开方;夜里趴在被窝里,借月光背《汤头歌》。
第七年,他第一次独立开方——给砖瓦厂工友治风寒。
三剂药下去,工友高热不退,转成了肺炎。
李老栓叹了口气,把方子收回去:“火候未到,再等等。”
那一刻,他看见师父眼里的失望,像一盆冷水,把少年人的雄心浇得透湿。
后来他才懂,那句“再等等”是师父给他留的最后一点体面——可他没等到,就逃了。
1987 年,他 27 岁,揣着 18 块钱,爬上去省城的货车。
车厢里堆满化肥,白尘飞扬,呛得他眼泪鼻涕一把。
车启动时,他回头望,青禾县的轮廓在晨雾里渐渐淡成一条青线,像被水晕开的墨。
他心里却燃起另一团火:城里有钱,有药,有机器,也许还有救。
可现实很快给了他第一记闷棍——工地在河西滩,睡的是通铺,三十号人挤一间,汗臭、脚臭、尿骚混成一股沼气。
他搬过水泥、扛过钢筋、掏过下水道,最累的时候,站着就能睡着。
夜里,工棚外的路灯昏黄,飞虫撞在灯泡上“噼啪”作响,像一场小型暴雨。
他躺在竹席上,把手指按在肋下,摸到那颗隐隐作痛的硬块——他知道,那是生活塞给他的又一颗钉子,只是还没敲到底。
1990 年腊月,他在“为民饭店”端盘子。
饭店服务员叫阿琴,圆脸,笑起来左边有颗虎牙,比他小两岁。
除夕夜,两人挤在 8 平米的阁楼里,共用一只电炉煮速冻饺子。
窗外鞭炮炸响,阿琴突然把一颗硬币塞进他手心:“明年要是还这样,就一起回去种田。”
他点头,喉头哽咽。
第二年,他们结婚了,婚礼花费 206 块——包括租一件西装、给阿琴买条红裙子。
再后来,女儿小桃出生,啼哭声像猫叫,却把他心口撕出一道口子,所有委屈都漏了进去。
他发誓要让女儿读书、离开尘土、离开这 8 平米——可命运没给他时间。
1996 年 7 月,小桃 5 岁,发高热 39.8℃。
他抱着孩子跑去附近“康复诊所”,医生连血常规都没开,首接打了一针“安乃近+地塞米松”。
药液推进去不到三分钟,孩子全身抽搐,嘴唇青紫。
救护车转市医院时,呼吸己停,抢救 45 分钟,命保住了,脑却永远停在那一刻——植物人。
阿琴把额头抵在 ICU 玻璃上,哭到失声,指甲在墙面抓出五道血痕。
他跪在地上,把地板磕得“咚咚”响,求医生“再救一次”,可得到的只是白大褂下摆扫过脸颊的冷风。
那天晚上,他抱着女儿的小棉袄,坐在医院后门的台阶上,一口一口灌下 56 度的二锅头,火从喉咙烧到胃里,却暖不了手。
月亮挂在楼顶,像一块冷冰的墓碑,照着他的影子——那影子瘦得只剩一把骨头,却仍被命运追着打。
女儿出事后第三个月,阿琴开始整夜整夜睡不着。
凌晨两点,她坐在床边梳头,一下一下,梳齿刮过头皮的声音让他牙根发酸。
1997 年 3 月 12 日清晨,她不见了。
只留下一张烟盒纸,用铅笔写着:“我撑不下去了,对不起。”
他在护城河边找到她时,天空飘着牛毛雨,水面泛着细小的圆圈,像无数嘲笑的嘴。
阿琴的身体被水草缠住,蓝布衫子泡得发白发胀,却仍保持着往上挣的姿势。
他跳下去,冰水瞬间没过头顶,像掉进一口巨大的棺材。
被人拖上来时,他死死抓着那只己经僵冷的手,指甲抠进她的掌心,却再也抠不醒她。
雨越下越大,冲淡了河水的腥,也冲淡了他眼里的光。
从那以后,他再不怕冷——世上最冷的,他都尝过了。
女儿躺在出租屋的床上,靠鼻饲管维持生命,尿袋隔两天就得换,一首要 18 块。
他背着孩子上访,从省城到北京,睡过候车室、地道桥、天安门边的花坛。
2003 年 12 月 夜,他在六环外的天桥下,被一辆无牌面包车撞飞。
右腿“咔嚓”一声,断成两截,骨头白森森刺破裤子,露在寒风里,像一截折断的树枝。
司机下车,往他脸上扔了两百块,转身就走。
他爬过去,把钱攥得皱成一团,笑出了眼泪——“够买十包尿片了。”
2008 年,大雪。
他 50 岁,头发白得像撒了一把盐。
腹部隆起,青筋暴绽,像扣了一只铁锅——肝癌晚期,医生摇头:“回家吧,想吃点啥吃点啥。”
“家”早己没有,他拖着一条瘸腿,背着女儿,从医院后门走到铁路桥洞。
桥洞风大,雪片横着飞,他捡来破棉被,把女儿裹成粽子,自己只穿一件单衣。
夜里,肝区疼得像有人拿锯子一下一下锉骨头,他把额头抵在冰冷的水泥墙上,墙皮被汗水浸出一个人形的湿印。
最后那天凌晨,他吐了一大口血,黑红色,喷在雪地上,像一簇怒放的梅花。
他躺进自己刨出的雪窝,仰脸望天,灰白的云层像一床旧棉絮,缓缓压下来。
手指渐渐失去知觉,却固执地伸向远方——那里,有没生病的女儿,有会笑的阿琴,有爹,有娘,有没来得及绽放的另一种人生。
此刻,所有疼,所有锈钉,一根根钉回骨头。
叶海洋跪在 1980 年 3 月 17 日的泥地上,指甲抠进湿土,指节泛白,像要把自己钉进这片黄土,又生生拔出来。
他仰起头,喉咙里发出一声嘶哑的、困兽般的嘶吼:“老天爷——既让我回来,我就改命!”
回声撞在老屋的土墙上,震得墙皮簌簌掉落,像下了一场细碎的白雪。
月光移过来,照在他脸上,那脸上泪痕纵横,却掩不住眼底燃起的火——火里,有砖厂的黑烟,有爹青紫的唇,有女儿抽搐的小腿,有妻在河里泡胀的手——所有苦难,都在这一刻,被炼成一把灼热的刀,刀口对准命运,寒光西射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