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个念头,如淬过冰的针尖,刺破了她所有纷乱的思绪,让她瞬间清醒过来——这并非偶然的网络风波,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围剿。
清晨,图书馆静谧得能听见书页翻动的声响。
苏晚抱着几本厚重的老旧外文文献,试图凭借陌生的语言和复杂的句式,将自己从现实的泥沼中拉出来。
她刻意避开了人多的自习区,却还是没能躲开那些细碎如蚊蚋的议论声。
“你听说了吗?
就是电影节闭幕式上的那个翻译,篡改嘉宾发言的……何止是篡改,有人说她根本就是提前准备好稿子作弊,想红想疯了。”
“太丢人了,我们学校怎么会出这种学生……”议论声虽低,却字字诛心。
苏晚低着头,快步走过,手指因用力而紧紧攥住书脊,坚硬的棱角硌得掌心生疼。
原来,林砚舟己经开始行动了。
他甚至无需指名道姓,只需通过内部渠道,轻飘飘地放出一句“某高校学生擅改嘉宾发言,造成不良影响”,就足以在业内掀起一场无声的封杀。
那些曾经对她表现出浓厚兴趣的猎头公司,一夜之间全都沉默了,己经发到邮箱的实习邀约也悄无声息地变成了己读未回。
一张无形的大网,正从她头顶缓缓收紧。
与此同时,在沈知遥的公寓里,键盘敲击声密集如雨。
她盯着屏幕上飞速滚动的代码,嘴角勾起一抹冷笑。
一夜未眠,她爬取了所有相关热搜的后台数据,一个清晰的脉络浮现眼前。
网络舆论的引爆点,并非来自任何一个娱乐八卦号,而是一篇由某专业翻译媒体发布的深度长文——《所谓“金句”实为翻译越界:论严肃场合的职业红线》。
文章旁征博引,罗列了大量“行业规范”,将苏晚那晚的即兴发挥,定性为对行业规则的“蓄意践踏”。
评论区更是整齐划一,全是业内人士口吻的指责和对“破坏规矩者”的口诛笔伐,几乎看不到任何为苏晚辩解的声音。
“背后有人在推流,而且是专业级别。”
沈知遥喃喃自语,指尖在键盘上舞动得更快了。
她绕过层层防火墙,反向追踪文章发布编辑的后台登录IP。
几分钟后,一个地址赫然出现在屏幕上,让她的瞳孔骤然一缩。
电影节技术支持中心。
那个地址,她再熟悉不过。
林砚舟的办公室,就在那个IP地址的覆盖范围内。
她立刻截图,连同一句警告,一起发给了苏晚。
“小心,你得罪了个狠角色。
这场火,是从内部放的。”
而在另一个城市喧嚣的片场,陆星河正坐在监视器后面,休息间隙,他又一次点开了那段录音。
助理周予安的声音在他耳边轻声响起:“星河哥,查到了。
她叫苏晚,是A大高翻院的研究生,住在校内公寓。
这几天……她几乎没出现在任何公开活动里,像是凭空消失了。”
录音里,女孩清亮又沉稳的声音再次响起,最后那句改编的话,像一颗投入静湖的石子,在他心底漾开久久不散的涟漪。
陆星河沉默了片刻,眼中掠过一丝无人察觉的锐利。
他关掉录音,对周予安吩咐道:“以工作室的名义,给她发一封正式的邀请函。”
“邀请函?
以什么名义?”
周予安有些意外。
“剧本顾问,试聘。”
陆星河的语气不容置疑,“告诉她,薪酬按一线编剧的标准结算。”
周予安迟疑了:“哥,她现在正处在风口浪尖上,未必敢接。
万一……她以为是我们想蹭热度炒作呢?”
陆星河抬眼看他,目光平静却极具穿透力:“那就让她知道,来找她的人,不是需要蹭热度的粉丝,而是需要她专业能力的雇主。”
苏晚收到那封邮件时,心脏几乎漏跳了一拍。
发件方是“陆星河工作室”,邮件措辞严谨而正式,开出的薪酬远超市场价数倍,高得像一个精心包装的玩笑。
然而,职位却让她感到深深的警惕——私人语言顾问。
邮件里给出的理由是,“为配合艺人未来在国际项目中的表达需求,提升其文化输出的深度与准确性。”
这听起来冠冕堂皇,但每一个字都像是在暗示:我们需要你,来为陆星河包装一个更有深度的“人设”。
这分明是个陷阱,或者是一场她无法承受的炒作。
可邮件末尾那串数字,却像一团火,灼烧着她的理智。
母亲术后康复需要大笔费用,这笔钱,是她眼下最需要的救命稻草。
诱惑与危险并存。
权衡再三,她用一个匿名邮箱,小心翼翼地敲下了一行回复。
“若合作目的仅为包装人设,请另请高明。
语言的灵魂在于真诚,而非粉饰。”
陆星河看到这封回信时,非但没有生气,反而低声笑了起来。
周予安在一旁看得莫名其妙:“哥,她这是……拒绝了?”
“不,她只是不信我。”
陆星河放下手机,眼底的兴味更浓了,“她以为我需要的是一副漂亮的盔甲。”
“那你打算怎么办?
再加钱?”
“不。”
陆星河摇了摇头,“得让她听见我的真心。”
另一边,林砚舟的办公室里,气氛冰冷得像是凝固了。
他调取了苏晚过去三年作为志愿者参与的所有翻译工作的录音档案,试图从里面找出更多能够证明她“一贯如此,漠视规则”的证据。
然而,他花了整整一个下午,听遍了所有录音,结果却让他愈发烦躁。
没有一次失误。
苏晚的档案堪称完美。
她不仅每次都精准地完成了任务,甚至有几次,在现场设备出现故障、流程发生意外时,她都凭借着超乎常人的冷静和应变能力,不动声色地挽救了场面,确保了活动的顺利进行。
她就像一个最精密的仪器,一个最完美的规则执行者。
“一个完美的执行者……偏偏要毁在那一晚?”
林砚舟烦躁地扯了扯领带,愤怒中第一次夹杂了一丝难以言喻的动摇。
但他很快便将这丝动摇强行压了下去。
规则就是规则,任何试图挑战它的人,都必须付出代价。
他拿起内线电话,声音恢复了一贯的冷硬:“通知翻译委员会所有成员,明天上午九点,召开内部闭门评审会。
议题是:关于苏晚在电影节翻译工作中的严重违规行为,以及……是否应永久取消其从业资质的提议。”
深夜,苏晚疲惫地靠在椅子上,整理着电脑里堆积如山的旧稿。
她无意间点开了一个加密文件夹,指尖在密码栏上顿了顿,输入了一串早己烂熟于心的字符。
文件夹打开,里面只有一个文档——《白昼之隙》。
这是她用笔名“於菟”写的一本从未出版过的小说,一个关于自我寻找和灵魂共鸣的故事。
她点开文档,目光落在其中一段。
书中那个沉默寡言的主角,在经历了无数误解与孤独后,对唯一的知己说出了一句台词。
“有些人活着,是为了被世界看见;而我,只想找到一个能听懂我沉默的人。”
苏晚怔住了。
这句台词,像一道闪电劈开了她混乱的记忆。
这正是她那晚为陆星河的发言画龙点睛的灵感来源,是她藏在心底最深处的独白。
她猛然想起,为了获得一些反馈,她曾经将这本书的前几章在一个极为小众的文学论坛上连载过。
那个帖子的总阅读量,到她停更时,也不足五百。
一个几乎无人问津的故事,一句淹没在互联网海洋里的独白。
陆星河……他到底,是怎么听到的?
这个突如其来的疑问,比林砚舟布下的天罗地网更让她感到一阵彻骨的寒意。
她不知道的是,在她为这个无解的谜题而心神不宁时,一场决定她职业生涯最终命运的审判,己经悄无声息地拉开了序幕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