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彩小说尽在爱游书城!手机版

爱游书城 > > 青史为鉴:从司法所走向权力巅峰(祁同伟王富国)在线免费小说_完整版免费小说青史为鉴:从司法所走向权力巅峰(祁同伟王富国)

青史为鉴:从司法所走向权力巅峰(祁同伟王富国)在线免费小说_完整版免费小说青史为鉴:从司法所走向权力巅峰(祁同伟王富国)

时间上的书虫 著

其它小说完结

祁同伟王富国是《青史为鉴:从司法所走向权力巅峰》中的主要人物,在这个故事中“时间上的书虫”充分发挥想象,将每一个人物描绘的都很成功,而且故事精彩有创意,以下是内容概括:· 主角: 祁同伟(身体),内核为2025年一位精通明史、深谙官场生态与宏观经济的历史系青年学者(灵魂)。 · 时间线: 重生到20世纪90年代末/21世纪初,原主刚从汉东大学政法系毕业,被分配至偏远乡镇司法所,遭遇不公,人生陷入低谷。

主角:祁同伟,王富国   更新:2025-09-24 17:09:52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第二章 蛰伏显智,文章动京城煤油灯的火苗,在祁同伟精准的拨弄下,恢复了稳定明亮的光晕。

他重新坐定,却并未立刻继续《大明嘉靖1566》的宏大叙事,而是另抽出一张信纸,略作沉吟,开始写一封简短的工作汇报。

这是给镇司法所所长王富国的。

内容是关于前几天成功调解的一起山林纠纷。

纠纷本身并不复杂,两户村民因边界模糊的毛竹林归属问题争执多年,几次差点动手。

前任司法助理员调解数次未果,成了老大难。

祁同伟接手后,没有急于评判是非,而是花了半天时间,跟着两户人上山,实地查看。

他不懂当地的土法丈量,但他懂得倾听和观察。

在双方争执不下的当口,他看似随意地提了个问题:“按老辈人传下来的规矩,这类边界模糊的山林,若是祖上就有往来合作的,通常怎么处理?”

这一问,巧妙地将焦点从“争”引向了“和”,勾起了其中一户老人关于早年两家曾合伙经营笋干、互相帮衬的记忆。

祁同伟顺势引导,最终达成了一个“共同管理,收益按投入劳力分配”的方案,既模糊了敏感的边界问题,又找到了双方利益的结合点,皆大欢喜。

在给王所长的汇报里,祁同伟没有夸大自己的作用,只是平实叙述了过程,重点突出了“尊重乡规民约、寻找共同利益”的调解思路。

最后,他轻描淡写地附了一句:“此事亦让学生想起读史时所见,古之良吏处理民间田土细故,常重情理调和,而非拘泥律条文牍。

譬如明代海瑞知淳安时……”他恰到好处地停住,没有展开,却足以在王富国这种在基层浸淫多年、深知“搞定就是稳定”的老司法心中,投下一颗小小的石子。

果然,第二天王富国把他叫到办公室,蜡黄的脸上难得露出点笑意,拍着那份汇报说:“小祁啊,到底是大学生,有文化!

这个调解思路好,以后就这么干!

那个……海瑞后来咋样了?”

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、对知识的好奇乃至敬畏。

祁同伟心中了然,知道这第一步“显智”算是成功了。

他谦逊地简单解释了几句海瑞的治理理念,既满足了王富国的好奇心,又不过分卖弄,维持了一个踏实肯干又有点见识的年轻干部形象。

日子就在这种白昼处理琐碎公务、夜晚挑灯疾书的节奏中悄然流逝。

《大明嘉靖1566》的书稿日益增厚,他对这个时代基层运行逻辑的观察也愈发深入。

他清楚地看到,在“包产到户”释放巨大活力的同时,基层治理体系如何承压,公共服务如何短缺,以及……某些权力运行的灰色地带。

但他谨记“蛰伏”二字,从不轻易发表惊世骇俗的言论,只在合适的场合,用符合这个时代语境的方式,提出一些建设性的、能落到实处的建议。

比如,在参与整理普法材料时,他建议多采用当地生动的案例和俚语,少用晦涩的法言法语,让普法真正“接地气”。

王富国觉得有理,采纳后效果不错,对他更是高看一眼。

转机发生在一个飘着细雪的午后。

祁同伟收到一封来自京城的厚重大信封,落款是“《历史研究》编辑部”。

他的心猛地一跳。

寄来的是三本最新出版的《历史研究》期刊,以及一封措辞严谨的用稿通知。

通知称,他以笔名“祁山”(为谨慎起见,他投稿时使用了化名)投递的论文《“一条鞭法”再审视:明代财政集权的尝试与局限》,经过专家匿名评审,认为观点新颖、论证扎实,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,拟刊发于下一期。

编辑部同时表达了对他研究中提及的“嘉靖年间吏治与财政关联性”的浓厚兴趣,希望他能就相关议题继续深入探讨。

随信附上的,还有一张七十二元的稿费汇款单。

在1989年,这几乎相当于他三西个月的工资。

巨大的喜悦和成就感涌上心头,但祁同伟迅速强迫自己冷静下来。

他小心地将期刊和通知锁进唯一的木箱底层,只留下汇款单。

这笔钱,解了他的燃眉之急,更重要的是,这标志着他的学术能力得到了国家最高级别历史学刊物的认可!

这是一张通往更高平台的、含金量极高的敲门砖。

他没有声张,依旧按时上下班,处理着司法所的日常事务。

只是在无人注意时,他望向北方京城的目光,变得更加深邃和坚定。

几天后,他利用休息日,徒步走了十几里山路,来到岩台市区,小心翼翼地从邮局取出了那笔稿费。

他没有挥霍,而是径首去了新华书店,精心挑选了几本急需的学术著作和一大叠高质量的稿纸。

剩下的钱,他仔细收好,计划着给陈阳寄去一些,让她买件过冬的棉衣。

从书店出来,天空依旧阴沉,雪花零星飘落。

祁同伟抱着新书,走在1989年县城略显萧瑟的街道上,感受着怀中书籍沉甸甸的分量,内心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感和力量感。

知识的价值,己经得到了第一次实实在在的回响。

这孤鹰岭的冰雪,似乎也不再那么寒冷了。

他知道,埋首故纸堆的时光不会太久,那颗借由学术期刊投向北方的石子,必将激起更大的涟漪。

而下一封信,他或许该写给那位一首保持着通信、对他颇为赏识的大学老师,高育良了。

时机,正在一步步成熟。

(第二章 完)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

资讯推荐